我也来谈谈审美这件事
今天上午的时候遭遇了审美焦虑,这是一种感觉自己的眼光可能很土的焦虑。
我昨天拿到了一本书,排版简洁、封面淡雅、配色舒服、字体悦目,看着心里满心欢喜。恰巧认识单位里很欣赏的一位美编。今早得着空就问她:这书是不是你做的呀?没成想那人劈头回了一句:我哪做过这种书。我说我感觉挺不错的呀,看着很舒服。她说:“就是挺简单的啦,不过土是土的要死。封面也难看得要死。行距太小了,看起来会很累。”我脸上有点挂不住,接了句:“我倒是还真没读一读”。她回到:“你读读就知道了。“
这人走后,我拿起这本书读了一下,发现确实有她说的这个问题,行距小造成的阅读疲劳。再看看内页的设计,虽然不觉得洋气,但是还是感觉不出土来。对自己的审美焦虑油然而生。这种对自己审美的不自信主要是源于对对方的一种莫名的信任吧。因为对方从事这方面研究很长时间,并且受过专业训练。虽然评价的时候,可能掺杂了个人感情,但是对于行距问题却也是一语中的。我看着喜欢的东西,别人说土,那就相当于在说我的审美很土。我现在之所以这样不是滋味地焦虑着,正是因为我心里默认审美还真是有个高下的……
那么审美究竟是否有标准好衡量,有高下可较量呢?很多人认为审美是一件主观的事情,萝卜咸菜各有所爱,关于美的感受也是如此。但是这个问题以前跟M君一起探讨过,结论是审美有高下,需要不断练习。很多时候,审美低下是由视野狭窄造成的,简而言之就是坐井观天啦。审美需要比较,当你没有见到过更美的东西的时候,很可能会认为眼前的已经登峰造极了。用小道消息的说法:很多人没有用MacBook之前,觉得ThinkPad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笔记本电脑了。以前看到某个东西的时候,有人会说:看看这个多漂亮!我心里暗自欣赏不能,觉得对方好土啊!我可以列出1、2、3、4点来说明,这样设计是有问题的,会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后果,应当怎样改进——这样才是一个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的审美过程。在工作上,对待审美,我想,也应该具有这样一个态度。打眼第一感受可以是主观的,但是评价一定是客观的。给美工人员的反馈也应该是客观的。这样给出反馈”我觉得这个真难看,你给我改“是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的。必须要指明”这里这样不好,因为……所以要这样……”。但是能够将一个东西,其审美上的优点和缺点分离;保留优点、改善缺点,这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如果有一样东西,你看到的尽是优点(比如我一开始看那本书的时候),那说明你不具备超越它的眼光。因此,你只可能提炼出其优点,而讲不出其缺点。这时候,你需要找一件更优美的东西进行比较;或者将既有形态变换一种方式呈现,可能就能够看到它的缺陷、不足和思维局限了。
如果你看到一样东西,打心眼里厌恶,但是又说不出所以然来。那么要警惕是否是自己个人的好恶导致这种情况发生。很有可能,你的这个主观感受是狭隘的。如果你认为这不是好恶所致,就要锻炼自己客观理性描述其审美缺点的能力。
对于纸质书的审美,个人认为自己还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因为小时候没太有钱买书,所以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书里面的字跟内容才是最重要的。旧书店里面模模糊糊、脏不溜秋的一些书,我也会买来读。很多人问:这么难看,你怎么读得下去。我就会回答:内容读进去就好了呀!字不都是一样的嘛!看来,这种故意去忽略好歹的做法终于回火了。实惠是实惠了,但是对于图书的感知力却会变得粗糙。看了《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这本书,对于亲密性、对齐、重复、对比这些概念深为认同。看一本书的时候,如果重点突出、排版整齐,一般就会觉得看起来很舒服啦。其实,可以精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页眉页脚的设计、字体行距的设置、配色、文字的疏密节奏等等。另一个方面,今天的经历也给了我一个教训。很多时候,对一件东西、一个产品的审美不能仅停留在看的层面,还要去用!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在知乎上翻了翻关于审美的问答,又把小道消息那篇”审美的问题“重新翻出来读了读。想开了点,除非已经画地为牢、审美已经僵化,否则谁又不是土土的走在提升审美能力的路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