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转型文献研究笔记压缩
近日对于出版社转型进行了一次文献研究。发现这个主题可能有些太大了,导致看到最后还是有些一头雾水。首先这个主题下面的分支有很多,按照转型的特征可以分为市场化转型和数字化转型。每个种类中又可以分出来很多,比如大学出版社、科技出版社、专业出版社、中小出版社等的转型;营销的转型、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型、学术出版的转型、编辑意识转型等等。与此同时,还有很多转型的外围问题,比如出版社本身的转型制约因素啦,外界环境啦等等。这么一次文献研究很难理出个头绪了。下面就是一些主要信息的汇总,算是开拓一下思路吧!
目前提到的出版社转型主要具备两个特征:市场化转型和数字化转型。
##编辑意识转型
- 图书选题市场化意识
- 独具一格的创新意识
- 高瞻远瞩的超前意识
- 广闻博采的信息意识
(讲编辑意识转型的这篇文章写得比较早,是2002年的文章,因此这里提到的编辑意识现在看来还很不全面)
##如何转型
【版本一】
- 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出版观念,树立“大出版”的理念。
- 后现代阅读所追求的信息的海量性,读者、作者、出版者等等之间的互动性,角色的相互转换性,只有通过网络出版这种方式才能实现。
- 现代网络出版的快速便捷性和海量存储性适应了后现代阅读的时尚性、多变性要求,这就使得出版既具有了传统图书等的历史纵向延续性特点,也具有了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形式的横向延展性特点。
- 后现代阅读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注意力经济,网络出版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 就市场导向而言,只有后现代阅读以及网络出版才真正实现了以顾客为中心的所谓客户导向或读者导向。
【版本二】
- 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中国出版转型的根本标志
- 经营机制的再造与经营理念的重塑是中国出版转型的主要内容
- 增长方式的调整与转变是中国出版业转型的最新表征
- 竞争方式的提升与竞争理念的改变是中国出版业转型的关键步骤
- 产品形态的多元与升级是中国出版业转型的基本要求
- 产品内容的独特与创新是中国出版业转型的核心指标
同时还要把握好几对关系:
- 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坚持速度服从于质量;坚持以质量促效益)
- 长远发展与当前发展的关系
- 决策的科学性与措施的协调性的关系
【版本三】
(一)产业发展的突破:打破竖井,促进媒体融合
- 打破“竖井”,建立开放的管理制度
- 加快出版业信息化建设和标准化体系建设
- 解决资质认证和行业准入问题,将新出版主体纳入统筹管理
- 实施重大数字出版工程,引导整合产品资源
(二)管理模式的创新: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相结合
- 优化产业结构组织,构建跨媒体出版强壮微观主体
- 优化出版产业结构,促进出版内容创新
- 优化资本结构,运用税收及金融政策支持出版业运用新媒体
- 加强出版人才建设,加大人力资源整合力度
(三)管理手段的创新:法律、政策与技术手段相结合
- 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完善与数字出版有关的法律法规
- 实施著作权的集体管理
- 推行数字版权自愿等级制度,建设网络出版监管系统
【版本四】
教育出版在转型背景下的增值服务
(一)增值服务的实现环境:出版转型
从“站在出版的立场看教育”向“站在教育的立场看出版”的转变,是教育出版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增值服务的实现途径:出版多样化
- 构建多样化的产品线
- 创造多样化的读者服务模式
(三)增值服务的实现方式:出版价值创新
- 形态创新(内容创新)
- 市场创新
- 传播创新
- 整合创新
【版本五】
- 要对出版数字化趋势作出敏锐判断和快速反应,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的优势及其制约因素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 要从产业发展战略和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谋划数字出版
- 数字出版是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讲合作、谋共赢的产业形态,关键在于“开放”与“合作”,目的是共同发展
- 要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版本六】
- 出版流程的再创造
- 行业标准的新制定
- 出版产业的新道路
- 盈利模式的重建
- 版权保护的新要求
【版本七】
- 内容生产系统化
- 技术与内容联姻
- 充分备战,全面出击
大学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
(一)大学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迫切性
(二)大学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优势
- 人才和资源优势
- 学科和品种优势
(三)大学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面临的问题
- 版权问题
- 专业人才缺乏问题
- 资金缺乏问题
[4] 大学出版社外部体制机制束缚
- 数字出版割裂了读者和出版社之间传统体制性关联
- 大学出版社尚不具备数字出版要求的集群发展条件
[5] 大学出版社固有的内部因素约束
- 人力资源薄弱
- 产品形式单一
- 数字技术支持欠缺
(四)大学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
- 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编辑出版流程再造
- 加强数字化的内容管理,向数字出版转型
[3] 发挥大学学术资源优势,走专业化道路
[4] 打造核心竞争力,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5] 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构筑数字出版平台
(6)通过挖掘内涵,继续谋求发展
- 要重视数字出版方面的战略研究
- 要通过产权多元化破解发展难题
- 要主动争取数字出版中的主导权
(7)借助高新技术发展,实现出版产业转型
- 创新出版形态,拓展数字出版领域
- 整合数字资源,实现管理模式转型
- 搭建网络平台,实现销售模式转型
(8)培养一批敢于开拓进取、善于创新的数字出版人才
##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
【传统阅读】
- 传统阅读是以作者为中心的或者作者导向的。
- 传统阅读是小众化的。
- 传统阅读是安身立命之本。
- 传统阅读是他律的和被迫的。
- 传统阅读兼有功利指向和社会责任的二重性。
- 传统阅读是记忆导向型的。
【现代阅读】
- 现代阅读是生产导向型的。
- 现代阅读产品的提供方式是批量生产或大规模定制的。
- 现代阅读是一种基于内在需要的,以寻求知识和提高竞争能力为导向的阅读方式。
- 现代阅读所提供的是理性化、系统化的知识系统,因此它既强调纵向深入,也强调横向拓展。
- 现代阅读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
- 现代阅读是存储式的。
【后现代阅读方式】
- 后现代阅读是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
- 后现代阅读是一种感性的、享受的阅读。
- 后现代阅读是一种非线性的、跳跃式的、破碎的阅读。
- 后现代阅读是 海量的、浏览性的浅阅读。
- 后现代阅读是调侃的、消解(解构)和颠覆传统的。
- 后现代阅读是多元化的、时尚的、充满着不确定性。
- 后现代阅读欣赏方式是我行我素、率性而为的,它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审美模式。
- 后现代阅读是偷懒的,具有惰性的。
- 后现代阅读是趣味指向型的。
- 后现代阅读是交互的、互动的、对话式的。
新媒体对出版传播要素的影响分析
(一)传播者:出版主体日益多元化,传统出版单位把关功能减弱
- 新媒体与传统出版互动活跃,个人出版活动日益盛行
- 技术平台商积极参与电子书资源整合
- 数字服务公司成为数字期刊出版的主体
- 电信运营商、增值服务提供商主导手机出版
- 民族网络游戏厂商成为数字出版的主力军
(二)内容:内容凸显核心价值,高质量内容成稀缺资源
- 应用价值
- 创意或创造力
- 知识产权
(三)传播渠道:媒介相互渗透融合,内容与载体呈分离趋势
(四)受众:阅读需求个性化,新媒体价值凸显
(五)传播效果:技术与文化影响加深,出版管理面临新挑战
博弈:我国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的动力和阻力
【国内出版单位发展新媒体的动力】
- 降低成本,提高内容产品竞争力
- 增加新的盈利方式,赢得新的消费者
- 准确把握市场最新动态
【国内出版单位跨媒体资源整合利用的阻力】
- 对数字内容的掌控问题(传统资源用到数字出版会产生“水土不服”)
- 对数字版权的保护问题
- 对阅读需求的把握和观念问题
- 人才、资金和技术选择的问题
- 现阶段优秀复合型出版人才比较匮乏
- 传统出版单位的融资能力较为有限
- 技术标准的选择问题
【数字出版建设中碰到的主要问题与制约】
(版本一)
- 出版内容资源收集与保存
- 版权授权与保护
- 技术标准与格式
- 资金筹措与投入
- 人才培养与引进
- 管理调整与实施
- 盈利模式与运作
(版本二)
- 产业链剧变,传统出版停滞不前
- 技术标准不一,阅读格式五花八门
- 利益分配不均,盈利模式不成熟
- 盗版侵权严重,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
##数字出版实施重点
- 必须尽快建立出版内容资源数据库
- 构建出版数字化编纂平台
- 建立出版企业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
- 大胆探索数字期刊出版
- 努力做好出版社网站建设
- 建立数字化内容投送平台
- 积极推动按需印刷
数字出版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 制定数字出版建设规划
- 加强信息化基础管理建设
- 重视版权授权与保护
- 加强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
- 加大对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 增加数字出版建设资金投入
[7] 把握数字出版变革的总趋势,从“参与者”变“领导者”
[8] 联合发展,解决运营能力差的问题,进一步由“内容提供”变“平台运营”
[9] 加强适应数字出版需要的内容产业建设,由“编辑体验”变“用户体验”
数字出版的优势
- 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 是零纸张、零印刷、零运输成本的运营模式
- 具有终端分众性和营销精准性
- 出版渠道管理简单
- 出版物互动性强
- 出版扩展性强、自由性大
- 出版物的使用更加具有便利性
##推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必须具备的十大能力
- 内容的系统聚合力
- 数据库的深度建设力
- 平台的高端集成力
- 资源的跨界借助力
- 产品的复合赢利力
- 销售终端的宣传力
- 行政资源的争取力
- 行业资源的整合力
- 社内的配套建设力
- 顶层的设计决断力
##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转型的困惑
- 出版社是互联网出版机构,但没有电信增值服务运营权
- 数字版权的归属问题
- 是否有能力进军数字出版领域
- 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是否真能提升出版行业的实际收益
- 传统出版单位开展数字出版遇到了人才困扰
- 传统出版业的网络运营能力差的问题
- 谁能整合移动阅读
##社办发行的转型
(一)现阶段社办发行面临的困境
- 竞争环境下的市场优势不明显
- 改制背景下的主体地位不明晰
- 粗放的业务流程和营销管理水平需提升
- 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亟需提高
(二)社办发行的相关观念辩误
- “产品为王”。
- “发行就是物流”
- “做不好编辑做发行”
(三)社办发行的发展趋势与现代转型
- 从以产品为导向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全称营销模式转换
- 从传统单一的销售功能向现代营销复合体转型
- 市场调研功能
- 终端增值服务功能
- 市场化的选题开发职能
- 从单向凌乱的信息反馈向成为出版经营辅助决策的智囊转型
- 从定位不高、缺乏自信的传统发行团队向高素质的职业化、专业化的精英团队转型
##教育出版社的转型与回归
(一)教育出版社的转型
- 对经营发展模式的探索
- 对文化功业的渴望
(二)教育出版社的回归
- 教育形势的变化
- 民营书业的规模崛起
- 出版集团的相继成立
(三)战略迁移的后果
- 图书结构的变化
- 对教育社职工的心理造成沉重打击
(四)回归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
- 有利于教育出版方向感的形成
- 有利于促进对教育的价值认同
- 有利于教育社心智的成熟
参考文献
[1] 程孟辉.编辑意识转型刍议[J].中国出版,2002(7):47.
[2] 闻珂.创牌与造势——从大象版图书看新时期教育出版社的转型[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71-172.
[3] 周蔚华.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出版转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99-106.
[4] 齐峰.出版转型的时代特征及发展趋势[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32-138.
[5] 彭文波.新媒体对我国出版业的影响及创新对策研究[D].[出版地不详]:北京印刷学院,2008.
[6] 张燕宁.论教育出版在转型背景下的增值服务[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197-199.
[7] 龙玉明.大学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的问题探索[J].中国出版,2009(Z3):87-89.
[8] 潘利梅.大学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的难点和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30-31+45.
[9] 赵东晓.论社办发行的现代转型[J].出版发行研究,2010(7):41-44.
[10] 李亚萍.网络数字化时代下的出版业战略转型与应变能力[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178-181.
[11] 齐学进.推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必须具备的十大能力[J].出版发行研究,2010(7):61-62.
[12] 周建宝.对数字出版发展的思考[J].印刷杂志,2011(4):18-20.
[13] 刘刚.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对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54-159.
[14] 王玫.浅析电子出版给出版社造成的危机感[J].电子商务,2011(7):46-47.
[15] 刘立平.论教育出版社的转型与回归[J].编辑之友,2012(8):27-29.–>